曾經的老街,又回到你面前——袁市村(片區)鄉村振興示范項目觀察
4月20日,干河街道袁市村咖啡館,村民梁開明熟練地操作咖啡機,奶泡翻涌,豆香四溢。“這杯就是‘袁市美式’咖啡,最多的一天賣了200多杯。”梁開明說。
村咖館坐落于水上會客廳,玻璃棧道環繞,水面荷葉簇簇,是袁市村(片區)鄉村振興示范項目的首個開放場所。最初由項目設計、施工方湖北農道團隊試運營,后由梁開明夫妻接手正式營業。
“村咖館開業后,游客不斷,消費火熱。村里還引進了越湖小院、梁記水煎包、杏園土家寨等多個新業態。”袁市村負責人梁波介紹,最近又新招引了一家洪鼓體驗館,正在籌建“唱吧”“書吧”,豐富游客體驗。
袁市村為何如此受熱捧?追溯史籍可知一二。據作家張至貴所著《袁家口往事》記載,袁市村自明清時期起就有集市,先后稱“馬七里”“袁家口”“袁市”,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老街全長一千多米,連通六個巷道,昔日商賈云集、人潮如織,被譽為“沔陽小漢口”。
袁市村項目改造之初,湖北農道團隊以《袁家口往事》為藍本,融合古街巷道、水鄉港口、田園村落等元素,著力復刻“市井生活”場景。在新建成的老街區,余記糧油副食店、拉拉渡小賣部、碼頭鱔魚粉館、洪順旅店等招牌林立,置身其中,恍如隔世。
馬賽克墻面、白綠瓷磚的門臉……掛著梁記水煎包招牌的樓房里,梁吃華和老伴在整理炊具、案板、爐灶。水煎包是梁家的祖傳手藝,原本一家人在仙桃城區開店。聽說村里搞開發,老兩口趕忙搬了回來。
湖北農道負責人楊昌永介紹,市井老街區以微改造、自運營為主,看臺碼頭、吊腳樓群,設置的皮影戲、花鼓戲、魔術雜技等8個農民表演場地正緊張建設中,預計于10月份全部完工,讓游客沉浸體驗吃、行、游、購、娛于一體。
一個個“市井生活”場景的快速復刻,得益于村民主動“讓”出空間。71歲的程余全將10多畝魚塘交出來,建成了如今的水上會客廳。黃少華和五保戶徐志剛聽說村里要建“陶然樂園”,主動讓出宅基地。常年在外的李會林,把修繕一新的房屋交給村集體統一管理……
“曾經的老街又回來了,還會像以前一樣興旺!”程余全說。如今的袁市村,人們喝著咖啡,吃著土家菜,賞一湖碧波,憶一段鄉愁,好不愜意。
不遠處的鄉村大舞臺上,“唱響仙音袁來是你”唱歌比賽正火熱獻唱,歌聲回蕩,人群涌動。過去一年,袁市村成功舉辦了“元旦迎新”“小年夜跨年”“攝影采風”等20多場活動,累計吸引游客超5000余人次。
“唱歌比賽很熱鬧,食客量猛增!”杏園土家寨女主人田雪丹正忙著為游客準備晚餐食材。從恩施咸豐來的“土菜達人”,得知袁市村改造,投資50萬元開店。“新推出的水上游船餐廳,主打土豆熏肉、柴火雞等菜品,一桌難求。”她說。
鄉村煙火氣、游客市井情,交織成袁市村日漸升溫的新日常。“這里就是景區,也是城市詩意生活區。”市民何靜游玩后依依不舍。“每次來都有新驚喜,像追一部不斷更新的電視劇。”武漢游客李兵峰說。
“改造就是以‘沔陽小漢口’的煥新,解鎖鄉村振興‘新’力量。”干河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主任胡敏介紹,項目完工后可輻射帶動袁市社區、仙苑社區、四居、雙龍等區域,構建起農旅融合、產旅聯動的全新發展格局,為城西片區注入新活力。(文/圖 仙桃日報全媒記者劉賢雙)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