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鄂城書院”古磚驚現漢江畔:一座消失書院的歷史解碼與未來之路
4月1日,我市漢江畔出土了一塊篆刻有“鄂城書院”字樣的古磚,這是我市有關鄂城書院建筑的首次實物發現,填補了此前實物資料的空白,讓原本在文字記載中略顯單薄的歷史瞬間立體鮮活起來。
出土古磚,“鄂城書院”四字清晰可辨
古磚緣何現身漢江畔?鄂城書院有著怎樣的興衰過往?它出土后保護情況怎樣?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如何攜手同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展開了深入探訪。
“鄂城書院”古磚發現位置(紅圈處)
意外之喜:古磚驚現漢江畔
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歷史遺跡常常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重現人間。
4月1日上午,在我市濱江公園(二期)工程建設現場,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航道段工作人員羅雄像往常一樣進行土渣清理作業,不經意間,在廢土渣內發現一塊堅硬“石塊”。起初,大家都以為是普通石頭,待清理出來才察覺它形狀規整,表面還有刻字。
“當時我就斷定這絕非尋常之物,表面有明顯人工鑿刻痕跡,肯定不是普通建筑廢料。”羅雄回憶道。他隨即向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負責人朱軍報告了這一發現。朱軍意識到事情重大,立刻趕赴現場查看。經仔細辨認,磚上“鄂城書院”四個大字引起他的高度警覺。“我雖不太懂文物,但也知曉鄂城書院在本地歷史上聲名赫赫,這塊磚說不定大有來頭?!?/p>
為謹慎起見,朱軍立即聯系了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市博物館(市文物保護所)。接到電話后,市博物館立即組織專業專班奔赴現場。經精準測量,這塊古磚長30cm、寬19.5cm、厚9.5cm,重10.95kg,正面“鄂城書院”四個大字古樸蒼勁、清晰可辨,其余部分為素面,磚體兩頭側面有明顯殘留石灰痕跡,正面上部有破損。
市博物館副館長余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第一時間對這塊古磚進行了初步鑒定。從材質、字體風格及保存狀況綜合判斷,它具有一定歷史價值,極有可能與歷史上的鄂城書院緊密相關。”隨后,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將古磚帶回博物館,展開進一步研究與保護。
鄂城書院:從興盛走向消逝的文化印記
“據史料記載,清朝時期,仙桃沔城鎮漕河街與仙桃石碼頭,都矗立著頗具規模的鄂城書院?!庇嗔⑾蛴浾呔従徶v述,“但隨著歷史的變遷,鄂城書院已悄然隱沒在歷史長河中,如今僅存于泛黃書頁的文字記載里?!贝舜喂糯u在我市首次現身,恰似一道亮光穿透歷史縫隙,為本地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全新實物依據,填補了長久以來實物資料匱乏的空白。
回首往昔,鄂城書院作為清代仙桃地區至關重要的教育機構,肩負著為科舉培育人才、傳播儒家文化的重任。它的存在,盡顯當時仙桃(沔陽)文風昌盛之景,是江漢平原文化教育版圖的關鍵一環。直至解放初期,鄂城書院仍在教育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1950年土地改革浪潮沖擊下,無奈被拆除,化作歷史記憶。
“這次‘鄂城書院’古磚的出土,對深度還原清代仙桃社會風貌與文化傳承意義重大?!庇嗔⑦M一步解釋道。盡管鄂城書院實體已不復存在,但其蘊含的深厚文化價值從未被時光掩埋。清代黃錦垣、楊廷芳等文人雅士曾為其揮毫題詞,留下諸多珍貴詩詞楹聯。如今,“鄂城書院”古磚現世,讓人們對這座消失的建筑滿懷遐想與期待,也為研究本地教育史和建筑史提供了難得實物資料。
“這塊古磚的發現,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研究鄂城書院歷史的全新大門?!庇嗔㈦y掩激動,“通過深入探究,我們有望全方位、細致入微地洞察當時社會風貌、文化傳承脈絡以及建筑工藝的獨特魅力?!?/p>
古磚的出土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點燃了市民對歷史文化的熱情。采訪中,不少市民表示,過去對家鄉歷史文化了解不多,此次古磚發現,讓他們對家鄉歷史有了全新認知。
“以前覺得歷史遙不可及,看到這塊古磚,才驚覺歷史近在咫尺。它讓我對本地歷史文化興趣大增,我也想深入了解家鄉過往?!笔忻駝⑾壬芍愿锌?/p>
文物價值與保護:傳承歷史的責任
在城市化高歌猛進的進程中,文物發掘與保護始終是關鍵課題。隨著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片片新區日新月異,土地大規模開發,文物出土機會增多,面臨破壞風險也與日俱增。
“此次文物發現與順利移交,既彰顯我市城市建設中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得益于各部門緊密協作,也有力證明城市發展建設與文物保護并非水火不容,而是能夠相輔相成、和諧共生。”市博物館業務部主任嚴紅媛介紹,從工作人員發現古磚后的及時上報,到文物保護所迅速響應,再到博物館精心保管與研究,每個環節都飽含大家對歷史文化的敬畏之心與保護意識。
“目前,針對古磚的系列工作正有條不紊推進。學術研究方面,我們聯合文史專家,結合地方志深入考證書院具體位置、規模及歷史沿革,全力深挖古磚背后歷史淵源??茖W保護上,已完成古磚清理、加固與防腐蝕處理,確保其能長久保存,近期還準備制作拓片。未來,這塊古磚將在博物館新館展出,屆時結合圖文資料,向市民講述背后故事,實現公眾展示。”市博物館館長別享兵表示。
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饋贈,承載特定時代文化、藝術、社會風貌等諸多信息,是城市記憶的鮮活載體。
展望未來城市發展,我們期盼更多歷史遺跡能被發現與保護,讓這些珍貴文化遺產成為溝通古今的橋梁,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在此,特別提醒各工程單位,施工過程中務必增強文物保護意識。一旦發現疑似文物,應立即停止施工,迅速上報相關部門,為文物保護搶得寶貴時間。
同時,呼吁廣大市民朋友,若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類似遺跡遺存,請第一時間撥打市博物館聯系電話:0728-3600889,及時反饋信息。(仙桃周刊融媒體記者 劉楚輝)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