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勝:“廣場鼓”的邊界到底在哪?
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日益臨近,城市噪音治理的話題再度升溫。近日,我市某小區內由“廣場鼓”引發的一起糾紛,引發坊間熱議。盡管這起糾紛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卻折射出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市民娛樂健身意識的增強與方式的多元化,是社會文明進步和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動體現。“廣場鼓”作為受部分中老年群體喜愛的運動形式,本是一件好事,無可厚非。但任何娛樂健身活動都應遵循自由的邊界,盡可能減少對他人正常生活的干擾,否則原本的好事也可能演變成矛盾的導火索。
小區廣場屬于全體業主共享的公共區域,正因如此,每位使用者都有責任恪守公共道德、維護公共秩序。“廣場鼓”愛好者享有娛樂健身的自由,其他業主同樣擁有追求安寧生活的權利。當這兩種權利發生沖突時,雙方理應秉持友好協商的原則妥善處理。據悉,此前該小區業主已多次通過物業與“廣場鼓”參與者溝通,但始終未能達成共識。無奈之下,部分業主選擇以現場敲鑼的方式表達不滿。
這場圍繞“廣場鼓”的矛盾升級,根源在于部分參與者缺乏必要的邊界意識。那么,該如何增強邊界意識呢?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古人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今人強調的“同理心”“共情能力”,本質上都指向對他人權利的尊重與邊界意識的建立。
不妨試想:當業主家中有嬰兒安睡、學生備考、病人休養,窗外卻傳來震耳欲聾、節奏強烈的鼓點,他們將作何感受?偶爾幾次尚可忍受,但若長期如此,誰又能承受?“廣場鼓”作為一項充滿激情與力量、極具穿透力的運動,更適宜在地勢開闊、人流分散的公園等場所開展,而非人口密集的住宅小區。
城市噪音治理是美麗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關鍵標尺。這項工作需要實現常態化、法治化,不能僅在中高考等特殊節點才被重視。如何在保障市民休閑娛樂權利的同時,強化其邊界意識、維護公共秩序,是此次“廣場鼓”糾紛留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