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從軍志一門報國情——彭場鎮大嶺村朱德明家庭家風故事
爺爺參加抗美援朝,扛鋼槍、保家園;兒子系空軍保密員,一手板報繪忠誠;孫子云端礪刃,無畏天降,在朱日和沙場閱兵接受最高統帥檢閱。
從戰火紛飛的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彭場鎮大嶺村村民朱德明一家祖孫三代接力從軍,用軍裝映照忠誠擔當,用行動詮釋家國情懷。更難能可貴的是,朱家祖孫三人都是共產黨員。
朱德明的父親朱大陽,是朱家第一代扛鋼槍、保家園的人。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不慎連人帶槍跌落山崖,摔斷腰骨,鋼背夾褂穿了一生。
退伍后,朱大陽仍不忘報效國家,先后擔任過民兵中隊長、農會主席,初、高級社主任,是大嶺村首位黨支部書記,1991年去世。他生前常常教導兩個兒子,“只要條件允許,國家需要,都要讓子孫們去當兵。”
在朱大陽的影響下,朱德明1981年參軍入伍,在原北京軍區空軍某部擔任保密員,次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直到1995年退伍。
“只要帶著部隊的優良作風和拼搏精神,在哪都能闖出自己的精彩。”2016年,在陜西經商的他,在村“兩委”的感召下,回鄉擔任牛鼻島鄉村旅游合作社理事長,帶領村民共圓鄉村旅游夢。2018年起,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1993年出生,身高一米八三,身材挺拔的朱思豪從小聽父親講述軍營里的故事:海訓時被汗水濕透的軍裝、戰友間不拋棄不放棄的情誼……還有父親練就的一副好體魄,寫得的一手好字,拿獎拿到手軟的軍營黑板畫,讓他對部隊這所大熔爐、大學校、大舞臺無比好奇和向往,那些故事里的熱血與忠誠,悄然在他心里種下了“從軍報國”的種子。
2011年高中畢業后,朱思豪應征入伍。臨行前,鄰居大哥哥周進將朱德明送他的一句話轉贈給朱思豪:既來之,則安之。在新兵訓練營的3個月,無論多苦多累,朱思豪始終牢記父親的這句話。
從跑500米累到嘔吐到20分鐘內完成5公里,朱思豪用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斗志完成從“吊車尾”到“排頭兵”的逆襲。
2013年,他順利進入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成為一名傘兵、重型裝備教員。因綜合素質過硬,多次獲評“優秀士兵”,參加了2015年珠海航展、2022年長春航展,以及各類演習任務。
2017年7月30日,在內蒙古朱日和舉行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上,朱思豪和12000名官兵一道,接受黨和人民檢閱,接受習近平主席檢閱。閱兵式后,他被閱兵聯合指揮部評為閱兵先進個人。這是朱思豪人生中最值得驕傲和紀念的一件大事,更是朱家三代人的榮耀。
2023年12月,朱思豪退伍轉業至市交通物流發展局。從軍營到單位,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擔當。朱思豪將傳承良好家風,在新崗位詮釋軍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用拼搏、實干續寫榮光。(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鄧一凡)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