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答卷里的“民生溫度”
原標題:
生態答卷里的“民生溫度”
——市人大常委會聚焦生態環境保護履職監督觀察
8月14日傍晚,前通路濱水景觀帶,碧水繞城,綠樹疊翠,與城市樓宇交相輝映,生態城市美景如畫。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監督重點納入年度工作要點,圍繞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黑臭水體整治、全域國土整治、水系連通工程推進、城鄉污水治理等關鍵任務,持續加大監督力度,推動生態環保責任壓實、政策落地。
從市人大常委會主要負責人帶隊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專題調研,到人大代表巡河護河實地“問診把脈”;從審議環保目標完成情況報告,到對工作成效開展滿意度測評;從交辦審議意見,到后期持續跟蹤問效……一系列制度安排落地生根,一個個監督閉環逐步形成,生態環保“民生答卷”越寫越實。從“督一次”到“管全程”問題導向精準發力
近日,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城區四個街道人大工作委員會及部分市人大代表,就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重點問題整改,及城區雨污管網整治工作開展視察調研。
人大代表集中察看了重點路段雨污管網混錯接整治和管網缺陷修復施工情況,現場建言獻策。“要把工程質量放在首位,同時加快進度,減少對交通和周邊居民的影響。”市人大代表、杜湖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樊國平現場提出優化施工方式、壓縮工期、減少擾民等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積極回應。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供排水辦負責人楊華介紹,在市人大的監督指導下,目前全市管網混錯接整治已完成1452處,完成率74.23%。缺陷修復完成740處,完成率51.57%。計劃今年年底前混錯接整治基本完成,缺陷整改率達到80%,確保整改任務高質量收官。
此次視察調研是市人大常委會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的一個縮影。今年,市人大常委會共安排各類生態環境保護監督議題9項,占全年監督議題總量的15%,時間貫穿全年、空間覆蓋全域,以全周期監督護航美麗仙桃建設。
3月下旬,市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連續第9年聽取和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于全市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并開展了滿意度測評,交辦審議意見3條,持續壓緊壓實各方責任。
7月下旬,市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重點問題整改及城區雨污管網整治工作情況的報告,提出若干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推動整改整治工作見行見效。
“人大監督不是簡單地聽一次匯報,開展一次調研,提出一條建議,而是通過全過程的監督,推動政府及相關部門改進工作、解決問題。”市人大城環委主任委員曾令勇表示,圍繞相關生態環保監督議題,已組織開展多場集中視察和調研活動,確保代表們切實掌握情況、找準問題、提實建議,推動問題整改落實。從“看過程”到“見實效”閉環機制力促整改
監督的生命力和落腳點在于落實。市人大常委會持續豐富監督形式、完善監督鏈條、增強監督實效,形成了交辦、督查、整改、反饋的監督閉環體系。
5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主要負責人率隊,前往興隆樞紐、通順河國控斷面、徐鴛泵站等地開展專題調研,了解引江濟漢工程運行、泵站排水能力和重點河段水質情況,現場向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等部門提出建議,并形成專項調研報告,為市委決策提供參考。
在市人大常委會的督辦下,市生態環境局實施“起底清倉”專項行動,開展聯合督導10余次,第二輪中央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的信訪件已全部完成整改;市水利和湖泊局充分利用河湖長制工作平臺,劃定河湖管護線805公里,設立1651名河湖長,推動管護全覆蓋,形成了“黨政主導、部門聯動、公眾參與、社會共治”的河湖治理管護格局。
為提升監督實效,市人大常委會推行“意見交辦+限時反饋+滿意度測評”模式。各職能部門需針對常委會交辦的審議意見制定整改方案,明確整改責任、具體舉措、完成時限,并及時向市人大常委會報送整改進展及完成情況。
針對市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圍繞生態環保工作交辦的3條審議意見,市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認真研究辦理,明確了加快推動南城污水處理廠項目、實施城區“五河四湖”水系連通工程、理順濕地公園權屬等12條具體落實舉措,確保審議意見落地有聲。
龍華山街道人大工委主動出擊,先后兩次組織人大代表實地視察轄區五支渠和肖楊河,深入了解水質、水生態和水環境管護等情況,提出意見建議15條,其中部分建議已被市水利和湖泊局采納。
“人大代表不只是監督者,更是參與者。必須深入到基層一線,聽實情,抓實效,才能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變化。”視察活動中,市人大代表、龍華山街道紗帽村支委委員、村委會委員胡晶與街道河湖長、志愿者一同對各河段開展巡查,在黃荊社區代表聯絡站座談時提出多項優化建議。
監督閉環管理機制推動“過程監督”轉向“實質突破”,讓“看過程”變為“見實效”,全市生態環境改善成效日益彰顯。從“接力跑”到“耐力賽”長效監督擦亮底色
生態環境保護沒有“終點站”。在市人大常委會長效監督和治理機制支撐下,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紅利持續釋放,人民群眾滿意度穩步提升。
去年以來,全市大氣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8.5%,較目標任務高出2.4個百分點,同比上升2位,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三;城西片區7.3平方公里雨污分流改造順利落地;西環北路、龍昌路、黃金大道東段等13公里主次干道雨污管網建設已完成……
為持續擦亮生態底色,市人大常委會以“盯著問題改、揪著短板干”的勁頭持續監督、久久為功,推動各領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實落細、常態長效。
在農業農村領域,市農業農村局推動畜禽糞污治理與養殖尾水治理協同推進,全市697家規模養殖場糞污設施配套率達100%,綜合利用率達96.12%。大力推廣“稻蝦共作”模式,21.14萬畝養殖水體完成尾水治理,綠色發展成效初顯。
在城市建設領域,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強化頂層設計、強化資金保障,先后啟動城西片區、南城片區和老城區管網混錯接整治和缺陷修復。統籌推進肖楊河、漢南河等7條城市河流綜合治理,建設污水提升泵站和引水泵站4座,清理淤積嚴重河道15.3公里,建設改造沿河截污管網3.5公里。
在水環境保護領域,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強化規劃引領,落實生態環境管控要求,規劃貫通省級5類安全底線,11個方面管控要素,細化補充備用水源地、飲用水源地、市控水質斷面、洪澇風險區等安全底線和管控要求。在生態安全底線一張圖基礎上落實“兩表”,將五條安全底線管控要求精準落細為實施行動和項目清單。
人大監督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市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堅持問題導向、實效導向,以高質量監督推動全市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力仙桃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不斷擦亮生態底色,提升發展成色。(文/圖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劉賢雙)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