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敦新:用一生宣講紅色故事
八月的胡幼松革命烈士紀念館,綠蔭環繞,靜謐而莊嚴;高聳的烈士紀念碑直插云端,盡顯肅穆凜然。
“歡迎來到胡幼松革命烈士紀念館,今天由我來講述他的故事……”循著沙啞有力的聲音走進館內,只見76歲的唐敦新正義務為參觀者講解。即便鎮上已有年輕干部組成宣講隊伍,他依舊堅守在這片紅色陣地,從未有過絲毫懈怠,專注而堅定。
四處奔走,搜集珍貴史料
胡幼松,這位潛沔農運領導人,是陳場鎮幼松村人。192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壯烈犧牲,年僅32歲,是毛澤東主席親筆簽批的100個著名烈士之一。
胡幼松建立第一個仙桃農村黨小組、成立第一個仙桃農民協會、當選中共潛江縣委第一任書記……留下了諸多不朽功績。
唐敦新出生在胡幼松的家鄉,從小就聽村里的老人們講述胡幼松頑強不屈、舍生取義的英雄事跡。加之其父親、大伯、小叔都參加過革命,大伯唐良棟是紅軍排長,在監利的一場戰斗中犧牲。這些滾燙的故事,如同一顆顆紅色種子,在唐敦新心中生根發芽,成為他一生堅守的精神底色。
1970年,21歲的唐敦新下定決心:搜集整理胡幼松烈士的生平資料,讓這份寶貴精神代代相傳。
那時交通不便,出行全靠雙腳。唐敦新并未退縮,他帶著干糧和水壺,踏上追尋胡幼松足跡的征程。餓了就吃口干糧,渴了就喝口水,晚上則睡在兩毛錢一晚的大通鋪,再苦再累,都不曾有過放棄的念頭。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奔波,他行程超1000公里,自費5萬多元,搜集整理出湘鄂西革命史料集以及包括胡幼松在內的970多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跡,形成400多萬字的文字材料,還收藏了胡幼松曾使用過的手槍、大刀等珍貴文物。
“這些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永不褪色的信仰。”唐敦新每每提及,眼中都閃爍著光。
五十余載,傳播英烈故事
多年的調查走訪,數百名目擊證人“口述”,唐敦新逐漸還原出一個越發具體、清晰的胡幼松。建館立碑的想法在他心中愈發強烈。上個世紀70年代,唐敦新3次赴荊州爭取資金支持。
1978年5月23日,胡幼松烈士紀念館、紀念碑建成開館。開館當日,3萬多人慕名前往,唐敦新在臺上激情宣講,臺下泣不成聲。那時起,唐敦新又多了個身份:胡幼松紀念館義務講解員。
2018年,市委、市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對胡幼松烈士紀念館進行遷址重建,唐敦新依然堅守在傳承紅色文化的最前沿。工程設計、展館布置……唐敦新忙得不可開交。
新館建成后,唐敦新吃住在紀念館,全身心投入宣講工作,高峰期時一月要宣講50多場。常年的宣講,讓唐敦新聲帶受損嚴重,多次有人勸他休息,他都不肯,依舊用那沙啞的聲音講述著。
多年來,唐敦新已講解烈士事跡1300多場,接待參觀者200多萬人次,被邀請到外地作紅色報告150余場。他4次與新華社記者聯袂撰文,讓胡幼松的英雄事跡登上全國各大媒體;與人合著的《胡幼松傳奇》出版發行,《碼頭河大捷》等文章被國家文史刊物收錄;2020年,胡幼松的故事搬上舞臺,大型現代花鼓戲《胡幼松》四處巡演,讓更多人了解這位烈士的英勇事跡。
如今,胡幼松烈士紀念館被授予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廉政教育基地、省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成了我市首個紅色革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唐敦新也獲得中國好人、荊楚楷模市十大“新鄉賢”、市道德模范等諸多榮譽,但在他心中,“紅色故事宣講員”才是最珍視的身份。
“把故事講好,講精彩,這是我的畢生追求。”唐敦新堅定地說。
傳幫帶教,傳承紅色文化
“敵人對他酷刑拷打,逼迫他退出共產黨,供出黨組織活動情況及共產黨員名單,遭到胡幼松嚴詞拒絕。”今年4月,胡幼松紀念館內,來自實驗二小130余名師生聆聽講解員江滿馨講述革命烈士胡幼松的故事。
江滿馨是陳場鎮機關干部,也是陳場鎮年輕干部“紅色薪火”宣講隊的一員。為讓紅色基因賡續傳承,年輕干部們跟著唐敦新跟班學習,既讓紅色故事得以更好傳承,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唐敦新的負擔。
“唐爹有著50年的黨齡,他不圖名利、不求報酬,用一生踐行著對革命先烈的承諾,是當之無愧的紅色精神傳承人,更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榜樣。”江滿馨滿懷敬佩地說。
唐敦新深知,口頭上的宣傳難以深入人心,只有具象化的故事才能讓紅色精神真正扎根。于是,他和“紅色薪火”宣講隊隊員創新宣傳載體,將胡幼松的故事與密切聯系群眾、發揚吃苦耐勞精神等相結合,還在講解過程中穿插問答互動等形式,讓紅色文化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他們將胡幼松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事跡轉化為一個個鮮活故事,走進鄉村、學校、企業,深入群眾中間,讓紅色文化浸潤心田,成為屹立不倒的精神坐標。
五十載風雨兼程,青絲成雪初心不改。從手抄油印宣講稿到數字化的陳列設計,從獨自跋山涉水到帶領年輕隊伍,唐敦新用一生詮釋:紅色記憶的守護,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未來的曙光。
“用一生宣講紅色故事,讓更多人了解英烈,傳承他們的精神。”這是唐敦新的誓言,更是他五十多年來的行動寫照。(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鹿丹丹)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