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新聞業務培訓活動舉行 湖北日報講師團“送教上門”
7月10日,由市委宣傳部、市融媒體中心主辦的全市新聞業務培訓活動在市融媒體中心演播廳舉行,特別邀請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講師團開展“送教上門”,為鄉鎮、街道、市直部門的新聞宣傳干部及記者、編輯上一堂全媒體實訓課,提升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
“到底什么是新聞?”培訓伊始,湖北日報輿情群工中心副主任劉振雄拋出問題,引發大家思考。“新聞關鍵在于‘變化’二字。”劉振雄緊扣基層新聞如何下接地氣上接天線這一主題,分析好稿件的歷史縱深感,引導大家抓取變化要素,并巧妙運用在行文構思、標題制作中,以小見大思考新聞報道的社會意義、傳遞有效信息、展現時代主題。
“無視頻、不傳播”已然重塑當下媒介環境,但究竟該從哪里破題爆款,又從哪里贏得流量?“短視頻要接地氣、有網感、引共鳴。”聲音清亮、充滿活力的祁泉是湖北日報全媒體實訓營講師、抖音全媒編輯,她以“板凳男孩”方宇翔全媒體傳播為例,從縣市頻道發掘的新聞線索獲得中國新聞獎,層層分析短視頻的新聞價值要素以及網感價值判斷,教大家用一部手機玩轉短視頻新聞拍攝剪輯。
“將AI技術融入新聞作品,讓新聞更有趣更好玩”。湖北日報文化新聞中心記者喻煜圍繞AIGC賦能視頻制作,講解提示詞撰寫、指令輸入等技巧,以及圖生視頻的操作要領,從交互性、情感化、沉浸感等方面增強新聞產品敘事能力、提高傳播效果。
“流量的盡頭是人心。”湖北日報仙桃分社社長雷巍巍以發生在仙桃的白馬救人報道為例,重溫歷時2個月的持續跟蹤和全媒體報道,剖析融合傳播的端網速度與紙媒溫度,闡釋新聞背后的價值取向與人文關懷。
當流量成為衡量價值的隱形標尺,新聞工作者該如何在喧囂中鞏固輿論陣地?雷巍巍與大家共勉: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文風早已超越修辭技巧的范疇,成為丈量媒體人精神海拔的標尺,它不僅關乎表達方式,更映照著媒體的責任擔當;不僅是文字風格的取舍,更是價值立場的宣示。
新技術運用與新聞寫作講解,讓參訓人員對未來工作有了新的認識。“一篇優秀的新聞稿件,不僅要迅速抓住讀者眼球,還要有觀點深度、有新聞生命力、有厚重歷史感!”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工作人員王婷收獲頗豐,她表示,將把這些經驗和知識運用到宣傳工作中,講好更有溫度的新聞故事。(記者 張鈺 實習生 程敏)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