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塘并大塘 收益更多元
4月25日,郭河鎮聯合村,養殖戶羅功孝戴著草帽蹲在塘埂邊。他說:“別瞧這水面現在是風平浪靜,底下可是藏著十萬‘蟹將’呢。”
不久前,湖北省蝦蟹滿倉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投下了蟹苗。這片1200畝的遼闊水域,正見證著一場特別的“南北聯姻”——來自江蘇的優質蟹苗在漢水之濱安下了新家。
“通過‘引苗入鄂、技術移植’,將江蘇蟹苗的生長周期與江漢平原的水文特性精準適配,畝均投放7000尾蟹苗,預計最快10月份精品大閘蟹就能批量上市。”蝦蟹滿倉負責人肖佳佳介紹。
好蟹還需好塘出。蝦蟹滿倉一期投資5000萬元,對老化淤塞的池塘進行高標準改造。89塊零散小塘,如今化整為18方“水晶棋盤”。零碎塘埂拆解重組后,憑空“長”出350畝養殖空間。“小塘并大塘,規模化生態養殖不僅優化了水質、飼料轉化率及抗風險能力,還推動‘蟹蝦共生’等復合模式發展。”肖佳佳說。
89變成18,不是簡單的數字游戲。過去擠在田埂間的零碎塘口,最大的不過三十畝,小的僅能養百把斤魚。“拖拉機送趟飼料,都要在田埂扭十八道彎。”回想起改造前的場景,村民們搖了搖頭。
如今,標準化池塘延展至遠方,自動投餌機列隊喂食,根據水溫變化實時調整投喂頻次。肖佳佳說,依托智能監測和生態循環系統這兩大“法寶”,水質出現問題會自動報警,塘口檢測到缺氧也會立即開機增氧。
這場“螃蟹革命”正催生多重效益。聯合村黨支部書記馬磊算了筆賬:土地流轉費每畝年均增收650元,基地及配套崗位人均月薪超3000元;最受村民歡迎的還屬“公司+農戶”訂單模式——企業提供蟹苗和技術指導,簽約農戶畝均收益較傳統養殖大幅提升。
蟹塘里,首批蟹苗正在完成適應性生長,預計年產值將突破6000萬元,帶動周邊超千戶農戶增收。(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張曼)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