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里品“仙”美人生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城市沐浴在點點燈火中,顯得精致精美、魅力無限。 攝影 記者 晴霄
湯湯沔水,源遠流長。九月的仙桃,秋色斑斕,生機勃發。
昔日漢江邊小集市,如今60平方公里現代之城。透過時光的濾鏡,我們看見仙桃拔節生長的步伐——
那修葺一新的公園游園,裝滿民生幸福;那縱橫交錯的主干路網,編織通達四方的夢想;那繁花似錦的煙火小巷,點亮生態宜居之光;那日益增多的學位崗位,詮釋“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責任擔當。
空間再造
解鎖城市發展新課題
全新蛻變!活力滿格!9月17日,杜湖體育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出門有公園,活動有場地,健身有器材,家門口就實現了運動自由!”入園體驗后,杜湖街道晨跑愛好者許鳳鳴很是欣喜。
俯瞰杜湖體育公園,綠地集群連片,生態湖景嵌入,足球場、籃球場等各種場所設施齊全,市民們縱情享受燃燒卡路里帶來的快樂。
杜湖體育公園位于瑞陽大道南、杜湖大道西,周邊學校、企業和小區環繞。然而,一段時間以來,這里曾是無人踏訪的閑置土地。
群眾期盼什么,城市發展就聚焦什么。我市高標準啟動杜湖體育公園建設,打造“運動+自然”全新微度假打卡地。原本一片荒灘地上,“長”出運動場、休閑步道。
城市更新,空間優化是關鍵。多年來,仙桃將特色文化符號和元素融入城市整體形象設計,接入體育、商業、文娛等多種形態,推動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交織融合,營造都市里的“詩和遠方”。
沔陽公園鋪設塑膠健身步道、仙湖公園全湖亮化、青年公園增設兒童游樂設施、流潭公園開辟適老健身場地、沔州森林公園升級大眾健身設施……放眼全市,各大公園從過往單一生態景觀,走上主題鮮明、特色凸顯、功能多樣的發展之路。
仙桃以漢江流域為軸線,因地制宜科學選配樹種,通過見縫插綠和主干增綠,逐步提升城市含綠量。
漫步仙桃漢江奧運公園,綠樹成蔭的生態廊道把城市的公園、綠地、景觀串聯起來,美好圖景初步顯現。市民沿江賞景、聚會拍照、跑步騎車,樂享綠色生活。“工作一天后,在綠道看一看樹和草,感覺特別解壓,煩惱一下就釋放。”市民宋權說。
綠道為城市增添了活力,更為沿江帶來了人氣。眼下,不少居民樓的閑置房屋被盤活,餐飲、酒店等消費新業態、新場景的入駐,讓老街重現“煙火氣”。截至目前,仙桃已建成城鄉綠道191.78公里,每萬人擁有綠道長度超過1.7公里。
協商共建
探索環境提升新路徑
初秋,微風透涼。在大新路防疫站宿舍小區,院子里,孩童撒歡,老人漫步,樓體煥然一新,游園設施齊全,處處歡聲笑語。
時光回溯到半年前,這里是另外一番光景。作為一個有著40年房齡的老小區,隨著時間流逝,小區往日的“光彩”不再,各類基礎設施老化、活動空間不足、休閑場地雜亂等問題影響著居民的日常,群眾改造小區的意愿十分強烈。
整改,并非一刀切。如何兼顧“面子”與“里子”、“硬件”與“軟件”、“多數”與“少數”?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聯合社區、業委會及時召開“板凳會”,組建“朋友圈”,將“眾口難調”變成同心協力,凝聚起老舊小區改造意愿最大公約數。
如今,防疫站宿舍小區一改往日雜亂,樓房穿上了“新衣”、電動車有了專屬的“家”、排水管道整修一新,小院里平整出大片空地……“以往放假,大家不是窩在家里看電視,就是玩手機,生活很無趣。現在可不一樣,沒事就到院子里聊天議事,鄰里之間感情也增進了不少。”小區居民張光武說。
老舊小區改造,既是百姓家門口的“關鍵小事”,也是城市發展中的“民生大事”。承載著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著城市治理最直觀的成效。
如何改?仙桃變“任務制”為“申報制”,小區居民自行決定是否進行改造。居民意愿強烈的事項優先實施,讓改造工作更加合民意、接地氣。“不僅環境變美了,生活也上了檔次。”群策群力解決了停車位施劃、路燈安裝、立面更新等問題,桂竹園小區居民許登國感嘆。
怎么管?我市引導改造后的小區成立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或自治小組,共同參與老舊小區的管理維護,形成黨員當先鋒、居民全程參與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如今,在宏運名居,社區接管物業組建管委會,引導業主主動參與小區內部事務管理,實現老舊小區“一次改造、長期保持”。
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從好小區到好社區,從好社區到好城區,455個老舊小區煥新升級,推動城市更新提質增效,勾勒出新時代宜居宜業的幸福圖景。
從心出發
做好為“民”服務大文章
賓客盈門,一派熱鬧。中秋小長假期間,南城新區最大的城市商業綜合體——仙桃吾悅廣場里,市民們正在享受假日時光。
“以前帶孩子逛商場還得開車去老城區,現在南城有了大商場,一家人購物更方便了。”家住藍天白云小區的李文婷說。
商以城在,城以商興。30年來,仙桃商業中心幾經變遷,從極盛一時的供銷社到綜合性大型商場,從一枝獨秀到多點布局、多業態共生的“多核”商圈時代。仙桃加快培育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新商業形態不斷涌現,為城市增添新的活力與動力。
東有黃金建材市場、南有吾悅、西有江漢平原農產品大市場、北有仙商武商。眼下,一座座大型商業大樓拔地而起,從東向西,由北至南,平衡發展,既競爭又互補。
商旅文、吃住行、游購娛,深度融合、聯動發展,如今,多業態集聚性的生活服務圈基本可以滿足居民日常所需。
目睹家門口的學校建成開學,元泰未來城小區居民劉雯滿懷期待。“新建的朝陽小學就在家門口,孩子就近入學,還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她說。
“民生”變“民心”,托起“穩穩的幸福”。各地各部門把群眾的“小事”放在心上,把百姓的“幸福”扛在肩上,交出一份厚重而溫暖的民生答卷——
新增10所公辦中小學、16所幼兒園、4.5萬個優質學位,創造學校建設的“仙桃速度”,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建立“1+4+19+N”緊密型醫共體,優質醫療資源持續擴容下沉,讓醫療服務從“有”到“優”;
實施新一輪援企穩崗促就業政策,精準幫扶重點群體就業,讓更多人找到稱心的工作;
加速保障性住房建設,讓中低收入住房困難群體圓了安居夢;
15分鐘為半徑,統籌區域內教育、醫療、文化、健身等資源,構建起居民家門口的便民生活圈,讓生活“入圈”幸福“出圈”。
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城市功能提檔升級,幸福生活可感可及,一個讓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快速崛起。(仙桃日報 全媒記者 張曼)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